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

教學語言微調

學校不再分「中中」和「英中」,開支約為十億元......

教育改革,越改越糊塗,實在枉費心力。教學語言是學習知識的介面,當然是使用母語最合適﹔學習外語則有所不同,當然是使用該外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輔以母語作必要註釋。

香港六七十年代的中學畢業生,其中英的掌握不比現在大學畢業生遜色,原因何在?道理只有一個「森林定律」﹗當時社會相對貧窮,社會保障匱乏,所有人都希望能改善生活,由於是英殖民地關係,掌握英文是最直接的手段﹗

社會坦然接受「媚外」,學生終極目的是「學而優則仕」,要進入上層社會,入大學是捷徑,要進入大學學好英文是必要條件﹗

現在香港比六七十年代富裕多,社會保障比較完備,缺少「求全」的動力。國家比前相對強大,加上香港回歸,大環境改變了,英語超然的地位褪了色,學習英語的動力減少,便是今天香港的情況﹗

明白上述原因,可以斷言香港無論如何努力改革教育,都是枉拋心力,不能得到良好成效﹗但也不必太擔心,人是會適應及配合環境,因為變幻才是永恒﹗現在香港人普遍的普通話程度大大提昇,正是對大環境的回應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